时间:2022-10-07 18:18:52 | 浏览:2609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部,现有常住人口21.6万。据198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共有姓氏177个。根据许多家谱记载,这些姓氏中的大部分,是在明朝初年的大移民时迁入五台县的,而檀氏、郭氏、周氏这三个姓氏,早在金代前,就居住在五台县。
据五台县檀家沟村《檀氏族谱》记载:五台县建安镇檀村有个地方叫侍郎院,过去有个石门洞,洞子上面刻有“侍郎院”三个大字,大概是“四清”时把这个石门洞拆掉了。檀村的老辈人传说,这个侍郎院是古代一个兵部侍郎叫檀杰的院子,后来侍郎打了败仗,不敢回朝交旨,也不敢回檀村居住,于是隐居到了檀家沟。根据立于元朝至正元年(1341)檀家沟檀氏祖坟坟东的八棱碑(经幢)上的记载和有关历史传说推断,檀家沟檀氏先祖是在元朝末年从五台县檀村迁居于此的,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
檀村檀氏的历史就更久远了,檀村檀有环(曾任五台县计量局副局长)说,他小时候,他伯伯檀树植曾给他说过,以檀村最早的祖先排序,其伯伯檀树植是75世(檀村现在的家谱只记载了20世,其伯伯是15世)。据此推算,大约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檀氏就居住在檀村了,也就是说,檀村的檀氏约有2000年的历史了。
据五台县《五台山郭氏宗谱》记载,郭氏始祖郭通在唐朝广德年间,由闻喜县来到五台县,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建于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的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寺内正殿东平梁下写着:“都维邢侯真,副都维邢霍琏,技工霍和、霍淮、郭千、郭万、郭全、郭德、郭福、郭富……”这些记载不但说明了建寺的年代,还说明郭氏的先祖是建造南禅寺的部分技工。传说,郭氏先祖从闻喜来五台县后,先在泉岩村修建了华岩寺(已不存),后在郭家寨附近的李家庄修建了南禅寺。郭家寨曾有郭氏家庙,家庙上供的始祖是郭通,郭通妻子是霍氏,郭千、郭万是他们的两个儿子。到第12代,据家谱记载,已有37户。当时正值元末明初动乱之际,除郭瑁留下外,其余的都逃亡他乡,现在郭家寨村的郭氏家族,都是郭瑁的后人。郭通后裔在五台县已传至38世。
据五台县西天和村《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居于五台县,到清朝同治初年,就已经有八百余年了。由此可知,周氏先祖早在北宋年间就来到了五台县。传说,周氏先祖是从湖南来五台娶妻生子传后,数代人之后,族中已创宗谱。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委荐族中一人持谱回湖南敬祖联宗,将先前列祖列宗族谱联接起来。此人走到河南信阳地区,乱世兵争,随学艺练武,既未回到湖南,又没有归里返乡,所以,仅有之族谱散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西天和村周三通、周三晓重新编写了《周氏宗谱》,由于老谱丢失,先祖世系已搞不清楚了,他们追忆到其高祖周经立为始祖。周经后裔至今已传至20世,主要居住在五台县西天和村、神西村、照吞口村、大梁村等地方。
本报忻州9月5日讯 怎样做活、做新、做大市场主体,让企业强、经济稳?五台县瞄准“八大倍增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保障、服务为关键、创新为根本,实实在在让市场主体增添了活力。早在今年初,该县就以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规模以上工
9月16日,副县长白俊清组织召开滹沱河供水工程(五台县段)征迁协调工作会。县水利、交通、自然资源、工信、林业、公路段、供电及建安镇、陈家庄乡主要负责人和滹沱河供水供电工程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就滹沱河供水工程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各相关部门
历史因文化而厚重,未来借文化而流长。时光淌过,书香浸润,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五台,已经踏入了充满新机遇、孕育新希望的2022年。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第11届“五台读书月”活动也拉开了帷幕。本届“五台读书月”活动的主题是“赏阅五台
天山网讯(记者 马帛宇报道)日前,博乐市五台铁路专用线及公铁联运物流园项目建设启动,全力打造综合服务型物流中心。 据博乐市五台铁路专用线及公铁联运物流园项目负责人姜文韬介绍,五台铁路专用线全长16.108公里,新建货运站场,线路自博乐站
风水桥是西关村外圈马沟上的一座石拱桥,在本世纪初开发锦绣苑住宅小区被深埋于地下,其位置大概在锦绣苑小区北门。在清乾隆版的《五台县志.艺文志》中,有两篇关于风水桥的碑记,一篇为清雍正壬子科举人张喧的《重修西门外阖县风水土桥记》,一篇为清乾隆年
8月1日,山西省五台县在建安镇举行国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人武部政委刘钧宏、副部长马明参加。授牌的国防教育基地是山西最美退役军人、中国好人、五台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边晋峰投资兴建的一个公益性国防教育基地。基地通过打造凝聚人心、影响力强的红色精神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记者付秋杰 通讯员赵晨善)7月24日,是五台县推进“非遗”文化活动忻州古城常态化展演活动的第二个活动周,主题为“百年大业看乡村振兴”直播访谈继续在忻州古城“圣境五台”院落举行。五台县高洪口乡乡长张智琴、陈家庄乡乡长韩星宇
说起过去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苴力镇五台彝族村,不少人总会把它与贫困联系起来,那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常年缺水,严重影响了当地彝族同胞的的生产生活,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五台村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原
盛世修谱乃常事,五台韩氏属有图轴无字谱。在全国修谱大潮的带动下,于二〇〇四年“7.28”在五台县城召开了修谱动员大会,之后即开展了修撰五台韩氏族谱的工作。华夏韩姓首源于轩辕黄帝嫡孙韩流,自此“韩”字、韩姓、韩流氏族相伴而生,而且颛顼帝(高阳
五级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感到大惑不解。殊不知,在百年来的近代史上,这里却有几位志士仁人,他们不甘寂寞,在历史的舞台上做出了让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的表演。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由得要问这些人生在何处?长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