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20:10:39 | 浏览:239
李姓为《百家姓》第四位,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姓氏来源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颛顼的裔孙皋陶,是尧的理官。皋陶的后裔在舜、夏、商三代,都担任理官,于是便以官为氏,改姓理。
商末时,商纣王昏庸无道,理征因坚持正义、敢于直言,被商纣王杀害。理征死后,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理利贞逃亡,靠吃李树的果实保全性命。理与李同音,理利贞便改姓李。
出自老子“李聃”
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出自他族(姓)改姓
如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唐朝时,有徐氏、安氏、鲜于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等,因为立功,而被赐予国姓李氏。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李氏即已迁入今山西、四川、河北、陕西境内,并开创了陇西房和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
唐代,李姓人口有三次迁徙。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为避难迁往南方。第三次是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
柳州地名系列故事地名作为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具有指代性、公用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及文化性等特性,已被联合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柳州是一座有着213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这座城市共
提起现代战争中什么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小伙伴们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资深军迷们甚至可以罗列出大批的精准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说起现代战场上什么是最热门最常见也是最可靠的武器,那就不得不提起机枪。不论战争的规模大小,不论作战双方军力如何,不论参
翠屏区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是1997年1月由原县级宜宾市改设的县级区,是宜宾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翠屏区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之誉。辖区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198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翠屏区
@秦楚刊号郧阳区隶属于十堰市,为县级城区,在城区的西部与北部。北与同市的郧西县、陕西商洛市的商南县、河南南阳市的渐川县相连,东和同市的丹江口市接壤,南跟同市的张湾区、茅箭区、房县交界,西及同市的竹山县、陕西白河县毗邻。郧阳区地表外形西高东低
听地名故事,看发展变化。在咱们十堰,说起“郧阳”这两个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我们有郧阳区,此前还有郧县,再往前有郧阳地区,追寻到明清时期还有郧阳府。那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区域与郧阳二字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郧阳这一地名又是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独居一的汉阳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会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汉阳以都市工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为发展重点。汉阳区土
@秦楚刊号“十堰”的传说,史书和口传众多,不过关于十堰名称的来历,民间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是正能量——传说在古代,郧县南乡张家庄(大致就是今天的十堰市老街)东面,住着一个叫熊阁老的人。他在朝廷做官卸任后,退居故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指山
当阳,宜昌市下辖市,位于湖北省中部,西临三峡宜昌,东连荆州古城,北通襄阳隆中。当阳古为权国。战国时,秦始建当阳县,属南郡,距今2200多年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号称“天下四绝"之一的佛教圣地玉泉寺和中国三大关庙之一的关陵庙,有闻
河溶,因二河相溶而得名,自古因其繁盛闪耀荆楚,河韵楚王志,溶耀小汉口。河溶镇初名溶市、合溶,后改称河溶,据《中国古今大辞典》记载:“沮漳二水至此合流,故名”。1927,河溶镇年置联保处,属当阳第三区署;1945年,改置河溶镇公所;194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百姓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步加强,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城镇下放人员和知青回城,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些人为了谋生开始尝试着摆摊卖东西,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渐开放,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在鄂城,建设街(旧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