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23:00:23 | 浏览:363
中国百家姓------赵(赵姓的迁徙)
赵国在立国175年后被秦朝所灭,平阳府赵城县赵氏传三十三世后散于秦灭赵国。亡国后的赵姓族人主要分为三支:邯郸(河北)、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和天水(甘肃)。随着政治、经济和生活等需要,千百年来祖国内部人口迁移不断,家族和人口的迁徙是赵姓广布天下的途径,这使赵氏的分布更广。因为突然的少量的和广泛的迁移,造成众多的本族同仁与上代和宗族失去联系,另谋发展,而因资料和家谱未传,所以为今天很多的同族同宗后人带来一系列不便。这当然也是其他姓氏同样存在的问题,而现在我们需要用一些努力来弥补这个损失,使后人不再继续蒙受这方面的损失。在这些迁移过程中,每一个与源头失去联系的赵姓族人,今天再想找出自己的真正源头,是很难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就是近百十年迁出同族集聚地之后,也很不容易搞清自家族人的发展状况了。所以,要想获知本族分支的流派根源,最好的办法就是循根求源,只有到原发地去追寻,才能找到准确可靠的根源脉系。
赵姓主要迁徙:
秦汉以前:造父被封于赵城而得赵氏,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氏已分布以辖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氏。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开疆拓土,疆域扩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氏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嘉之子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赵王赵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赵氏在今陕西又有了新的落脚地点。
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河北涿郡的原西汉京兆尹赵广汉的后裔赵匡胤灭后周建立大宋王朝,使赵氏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使涿郡赵氏的影响超过天水赵氏;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氏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朝以后,赵氏遍布全国各地。
秦朝: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今广东龙川),后为南海尉,于秦朝末年兼并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了南越国(今广东、广西一带),汉高祖刘邦封其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地区。
汉至宋以前:西汉赵氏在河北的活动区域又有所扩大。赵王赵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
唐代: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一族。
南朝: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一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氏从代又迁居洛阳。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今陕西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
北魏: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五代:刘龑 [yǎn]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赵光逢、赵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在后蜀为官而在四川成都定居。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的陈桥驿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氏皇室一直不停地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入北宋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下游)。赵氏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之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成为赵氏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南宋初期,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1.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赵德秀与赵德林均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①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②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子字派迁居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2.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逝世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的南迁后裔,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士字派迁居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 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地。3.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但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而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的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后来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西京,后来又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终年三十八岁。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各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4.宋室其他宗亲: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明、清时期: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省,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居叶赫(今吉林伊通)满族赵氏者,在满清开国初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居丹东岫岩兴隆乡满族赵氏者,隶属正黄旗满洲,其先祖伊尔根觉罗•常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自京到丹东岫岩地区驻防。居哈达碑乡满族赵氏者,世代官拜撤马罕牛录,隶属镶黄旗满洲,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到丹东岫岩地区买地入籍。
备注:
赵国实际灭亡是公元前222年。诸多资料把秦攻破邯郸即公元前228年确定为赵国灭亡,把赵王赵嘉的政权叫代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正式建立,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世系表(-622—-222,含立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