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22:50:13 | 浏览:60
赵在《百家姓》中居首位,《百家姓》为什么要以“赵”姓来开头呢?这是因为《百家姓》一书是在北宋初年编辑成书的。而宋朝皇帝就姓赵,赵作为当时的国姓,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百家姓》一书的众姓之首了。
“赵”姓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人物是夏末时曾劝桀囚禁商汤的夏朝大臣赵梁,但由于年代久远,又无任何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姓氏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个赵梁和后世的“赵”氏并无直接联系。只是刚好以“赵”为姓而已,不能视作“赵”氏始祖。
据《元和姓篆》、《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姓氏学专著记载,今日盛兴天下的“赵”氏起源于西周,出至“赢”姓。
据载,伯益十三世孙造父非常善于驾车,是周穆王的御用车夫。周穆王是一个很喜欢到处出巡狩猎的君王,一次,周穆王西巡来到昆仑山上,见到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双方饮酒唱和,乐而忘返。这时,东南方徐国君主徐偃王乘穆王远游不在之际举兵造反,形势一度危急。在此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及时带周穆王赶回镐京发兵打败徐偃王,使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得以迅速平定。由于平叛有功,周穆王遂将赵城赐予造父,造父于是以封地名“赵”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称为赵氏,这就是天一下赵氏的起源。
赵氏一脉在历史上极为显赫,人才济济,著名者有春秋晋国大夫赵衰、赵武,战国平原君赵胜、名将赵奢,三国名将赵云,宋太祖赵匡胤,南宋书画家赵孟坚等。
姓氏故事之【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是五代时后周大将,深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兵权在握。周世宗死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西元960 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天臣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主张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睡,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今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今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即帝位。年幼的后周恭帝见此情景,只好识相的让了位,赵匡胤遂即位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这就是在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的故事。
柳州地名系列故事地名作为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具有指代性、公用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及文化性等特性,已被联合国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柳州是一座有着213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这座城市共
提起现代战争中什么才是最强大的武器,小伙伴们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资深军迷们甚至可以罗列出大批的精准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说起现代战场上什么是最热门最常见也是最可靠的武器,那就不得不提起机枪。不论战争的规模大小,不论作战双方军力如何,不论参
翠屏区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是1997年1月由原县级宜宾市改设的县级区,是宜宾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翠屏区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之誉。辖区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198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翠屏区
@秦楚刊号郧阳区隶属于十堰市,为县级城区,在城区的西部与北部。北与同市的郧西县、陕西商洛市的商南县、河南南阳市的渐川县相连,东和同市的丹江口市接壤,南跟同市的张湾区、茅箭区、房县交界,西及同市的竹山县、陕西白河县毗邻。郧阳区地表外形西高东低
听地名故事,看发展变化。在咱们十堰,说起“郧阳”这两个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我们有郧阳区,此前还有郧县,再往前有郧阳地区,追寻到明清时期还有郧阳府。那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区域与郧阳二字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郧阳这一地名又是从何而来呢?今天我们
汉阳区地处武汉市西南部,与汉口、武昌隔江鼎立构成武汉三镇。独居一的汉阳区,东濒长江,北依汉水,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会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汉阳以都市工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为发展重点。汉阳区土
@秦楚刊号“十堰”的传说,史书和口传众多,不过关于十堰名称的来历,民间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很是正能量——传说在古代,郧县南乡张家庄(大致就是今天的十堰市老街)东面,住着一个叫熊阁老的人。他在朝廷做官卸任后,退居故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指山
当阳,宜昌市下辖市,位于湖北省中部,西临三峡宜昌,东连荆州古城,北通襄阳隆中。当阳古为权国。战国时,秦始建当阳县,属南郡,距今2200多年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号称“天下四绝"之一的佛教圣地玉泉寺和中国三大关庙之一的关陵庙,有闻
河溶,因二河相溶而得名,自古因其繁盛闪耀荆楚,河韵楚王志,溶耀小汉口。河溶镇初名溶市、合溶,后改称河溶,据《中国古今大辞典》记载:“沮漳二水至此合流,故名”。1927,河溶镇年置联保处,属当阳第三区署;1945年,改置河溶镇公所;194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百姓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步加强,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城镇下放人员和知青回城,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些人为了谋生开始尝试着摆摊卖东西,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渐开放,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在鄂城,建设街(旧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