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22:41:04 | 浏览:143
说起中华第一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追溯历史发现中华第一姓并非是“赵”,那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姓氏的发展。
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出现是历史演变的必然产物,它是华夏子孙家族延续的表示,同样也是区分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的出现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的繁衍生息是有鲜明的男性、女性分工的,男子主要从事渔猎活动,而女性负责食物采集。由于落后的石器时代,男人打猎往往得不到保障,相反食物采集能够提供充足而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母系氏族社会形成,食物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和母亲的关系,因此早先的帝王都是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炎帝)姓姜,轩辕(黄帝)姓姬,虞舜(舜帝)姓姚等。
起初姓与氏是两种含义,“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鉴外纪》,原始社会认为,图腾是一个群体的祖先,图腾的名称就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名称,为了区分始祖,就诞生了姓——部落名或首领名;“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由于部落不断的发展,为了区分独立出去的新部落分支,氏便诞生了。另外《通志·氏族略序》中记述到:“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在说同姓不可婚配,身份地位的高低由氏来区分。
中华第一姓
提到中华第一姓大部分人心里给出的答案就是“赵”,其实并不是“赵”而是“风”,“风”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的姓。相传,6500多年前,人文始祖伏羲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今河南淮阳),封禅泰山。《易·系辞下》记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世本作篇》)。《帝王世纪》称:“伏义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他的功绩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是后人共同尊奉的先祖,因此中华第一姓为“风”。
人们潜意识中出现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是没有了解《百家姓》的历史。相传北宋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读起来像《三字经》一般朗朗上口,易学好记,因此被广为流传,这就是后来的《百家姓》。《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姓,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至于为什么是赵钱孙李排名在前,这跟百家姓诞生的年代是息息息相关的,赵钱孙李皆是国姓,由于当时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吴越国王姓钱,而孙被认为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则是南唐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而以后的姓氏大多是根据韵律来排列的。这一点和大家的认知可能有所区别,因此百家姓的排名顺序并不是根据人口多少排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