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22:41:17 | 浏览:920
“吴”姓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排名是第十位。
吴姓
大陆地区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
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在《百家姓》里面,周姓排在第6位。
百家姓
来看一下吴姓的起源吧!吴姓的起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源于“姜”姓
炎帝神农氏
姜姓乃是“炎帝”部落之后,有一支居于吴山,遂以吴为氏,吴部落有位首领叫吴权,其中一位“黄帝”的生母就是他的后裔。炎、黄部落一直通婚,形成炎黄子孙。夏朝时,吴部落随迁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后羿比试箭法的吴贺,就是吴部落的后裔。这支吴氏是最发源最早的一支吴氏。
二、源于“姬”姓
黄帝轩辕氏
1、姬姓乃是“黄帝”部落之后,姬轩辕的孙子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舜帝任命重黎为祝融(掌管火种之官)。后来,重黎因罪被诛杀,吴回继任祝融。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从姜姓吴部落的故地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吴氏迁到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这支吴氏的后裔。
2、商朝末期,姬轩辕的另一支后裔古公亶父(周太王)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吴王夫差曾称霸东南。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太伯没有儿子,他去世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接任国君后,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仲雍下传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仲被称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仲雍,被称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吴姓始祖
三、源于“姚”姓
姚姓乃是舜帝之后,舜接替尧的位子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建立虞国,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其地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氏的后裔。
四、源于改姓
外姓改吴姓的是从北宋以后才开始出现的:
北宋的西夏国党项人有改吴姓的;
元朝的蒙古人有改吴姓的;
清朝的八旗子弟有改吴姓的。
吴姓的变迁: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这里是吴姓发源地。
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这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季札之后。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汉初分封功臣,吴氏后裔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长沙马王堆辛追墓所在长沙国)。岭南吴霸,清《广东通志》载,吴霸字子公,西汉末年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人。吴霸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王室贵族后代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汉昭帝时吴霸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在今贵州省西部。吴霸后裔兴旺。《广东通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吴霸的后代。[4]
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这期间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吴氏子孙在江南分支开基的地方主要有今浙江的杭州、杭井、奉化、温州、临海、平阳、临安;江西的兴国、石杭;福建的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广东的潮州、嘉应州、南雄;广西的梧州、南思等地,如广东潮州府潮阳县贺陇乡吴氏著存堂天元世下一支,就是季札后裔在吴国灭亡后,随战乱不断迁徙而来。入闽始祖祭公,为太伯六十二世孙,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时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入粤始祖吉甫公,为宣公五世孙,宣公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
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大难后幸存的一胤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分居三处:长子吴德昭,留居石门洲钱祖居;次子吴德彰,赘居德清(今浙江省德清县)勾垒;三子吴德辉,赘居海宁县治前。留居语溪氏,后又分出三派:一派为吴绳翁后裔,分居马头村;一派分居海盐;一派分居石硅村,为吴申孙的后裔。海盐吴氏一派,以吴馨为一世始祖。海盐吴氏一世祖吴馨,字世芳,明末处士,世代居住在石门语溪洲钱。吴馨生子吴贤济,字北皋,排行第四。吴贤济是石门县的岁贡生,即秀才,当明朝末年,为避兵灾战乱,他将家室迁居海盐冈图画桥,成为海盐吴氏的始迁祖。吴佑生了两子:长子吴凤,少子吴恺。吴凤,字君雅,官任汉乐浪郡(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太守。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成员。吴凤生的一个儿子吴冯,字子高,官任鲷阳侯国(今安徽临泉县鲷城)相。吴凤的弟弟吴恺,任新息(今河南息县)令。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上代的一些吴姓大宗仍保持兴盛局面。季扎次子吴征生一支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沉寂上千年之久的吴姓正宗季扎四子吴子玉一支延陵吴氏开始复兴。隐姓达千余年的季扎长房后裔洞庭濮氏于南宋初年复姓归宗。这一时期,由于民族关系问题的存在,宋金长期对峙,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以上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
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如广东潮州府贺陇吴氏,虽自汉唐后世居本地,因历代的战乱和灾荒,发展极其缓慢,及至明万历后到清乾嘉年间,始繁衍成吴氏著存堂一族。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明清时期的江西南昌吴氏虽号称诸樊、夫差后裔,但其先祖却是来自安徽歙县的流民,定居南昌后,繁衍成当地大族。江西德兴建节的吴氏则是唐末为避黄巢兵乱而迁来的。江西弋阳吴氏在五代战乱时,从金陵(今南京)迁来的。湖南益吴氏主要有三支,九都冲吴氏其先祖吴世春、吴永鉴叔侄二人自江西清江来湖南益阳经商,从而定居益阳,后裔繁衍成益阳九都冲吴氏。泉峰吴氏,其先祖在元初游学湖南,而定居益阳,后世繁衍成益阳泉峰吴氏。夹流溪吴氏则是明初从江苏省江阴县迁居湖南益阳夹流溪,据其家谱记载,到清乾隆时,这支吴氏已传了13代。
近现代,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吴姓分布
1.长沙吴氏 迁湘始祖源河公,讳福朝,明洪武年间由豫章迁居湖南新化。传七世至从礼公,讳嘉诚,复徙永州零陵县石矶市。又三世至台宇公,讳正任,生五子,清康熙32年(1693)台宇公之配邓太君从子君相公(讳登科)昆季之请,相率徙居长沙河西之蕃家
“吴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在百家姓当中属于大姓之一,因此对于如何给即将在猪年出生的吴姓宝宝起名?小编特别在“诗意的吴姓女孩名字大全”这篇文章中,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看吧!吴美茹:《满江红》李曾伯—“美可茹,鲜可食。”吴玉儿:《花犯》方
【吴姓迁徙史】秦汉以前的迁徙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与此同时,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
“吴”姓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排名是第十位。大陆地区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在《百家姓》里面,周姓排在第6位。百家姓来看一下吴姓的起源吧!吴姓的
今朝继续聊如东百家姓,前头我俫讲过了王、李、张、徐、刘等如东姓氏,今朝啦讲讲我俫如东的吴姓。如东排名前十位姓氏,分别为陈、张、徐、王、吴、缪、周、顾、朱、李。吴姓在如东也是大姓之一,排名第五位,而且也是人才辈出。如东各区姓氏排名根据《吴氏宗
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掉的家族情怀。“赵钱孙李”中蕴含着历史密码,“周吴郑王”里隐藏着文化玄机。我是谁,我从那里来。[姓氏来源]吴姓的起源主要有二:其一出自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裔。后稷的第十二代孙古公亶父有三
一、起源于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吴姓图腾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一个大臣叫吴权,吴权的后代是我国乐曲的发明者。远古时期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姓氏族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颛顼帝时期,有个叫吴回的,远古吴人中又一个杰出的半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
“吴”姓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排名是第十位。吴姓大陆地区排名前十的姓依次是:1、王,2、李,3、张,4、刘,5、陈,6、杨,7、赵,8、黄,9、周,10、吴。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在《百家姓》里面,周姓排在第6位。百家姓来看一下吴姓的起源吧!吴
吴姓的发展过程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
姓氏起源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
百家姓篇将从每个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挑选出各大领域出色的人物进行展示。吴姓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1.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
吴姓图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吴姓全国总人口约为2680万,排行全国第10位。与其他大多数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有点复杂,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大体来讲,主要有四大起源。一、源自姜姓 吴姓的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
大唐朝有位酒仙诗人叫李白,大宋有位婉约词人李清照,南唐还有位不务正业的词皇帝李煜,被世人尊为诗词界的三杰。咱们先说李煜,公元961年,李煜他爹李璟驾崩,因几个哥哥死得死病的病,身为老六的他登基继位。李煜与其它几个哥们不一样,他善诗文、工书画
【2020百家姓排名,王姓为百家姓排名top1】8日,公安部发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2020年的“百家姓”与2019年相比变化不大。“王”“李”“张”“刘”“陈”依旧名列前5,五大姓氏占全国户籍总人口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