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17:40 | 浏览:112
说起郑这个姓氏,大家都会想到郑成功这位福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吧,只可惜本文和他关系不是很大,我们现在来说说郑氏。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郑氏入闽最早于晋怀帝年间。郑桓公第三十九世孙郑庠,字文序,晋平难将军,任东安太守,治在丹阳。晋永嘉元年丁卯(307年)八月十九日过江,由安徽寿春迁江苏丹阳赴任,居江苏秣陵县桑梓里,谱传庠生为郑氏过江始祖。庠公次子昭公,字元质,晋龙骧将军,东安太守。永嘉之乱后昭公随父南渡,居福建侯官,为郑氏入闽始祖,先后为建州,泉州(今福州) 刺史,卒葬于长乐。
郑氏第二批入闽时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因闽漳粤潮苗自成雷万兴率畲族起义,唐派岭南总兵陈政率军入闽,其子陈元光首先进驻潮漳一带,成为"开漳之王"。今之闽粤一带郑氏,其祖即当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
郑氏第三批入闽者在唐末,其时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纷起,中原再次板荡,唐僖宗逃亡四川,命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率军五千,随军吏民大举南下,入闽进剿起义军,得胜封为闽王,而随之南下的军民中郑氏不少。桓公五十六世孙、昭公十六世孙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于唐初结伴过莆江(今莆田),爱 其风土,迁祖坟于莆之南山,下南湖世居。时莆人未知学,乃构湖山书堂,倡学教化,时称 "南湖三先生"。兹此,三公后裔蕃衍日炽,并纷迁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东南沿海,乃至南洋各国,莆遂为南郑发祥地。泉州地区郑氏,多为莆三公后裔,称"南湖传芳"。永春县郑 氏多数为庄公后代,唯鹏翔郑其祖系晋代第一批由河南衣冠南渡入闽者,而南安石井郑,其祖隐石公,乃唐僖宗光启间随陈元光入闽郑氏之传人。
郑氏第四批入闽时在南宋末年,岳飞被奸臣秦桧所害后,金兵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中原大批汉人再次南迁避乱,其中入闽郑氏甚多。
闽清郑氏渊源:
进入闽清的郑氏主要有以下两支派:
(一) 闽清下丰洋郑氏支系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郑满郎为三山总镇,由德化县汤泉上涌村,迁闽清县十二都石
漏村下丰洋。满郎生2子,长子郑金。郑金生3子:仙祖、成租、新祖。仙祖留居下丰洋、
成祖移迁石漏,新祖移迁九都和平。郑成祖五世孙郑应全迁闽侯关源里。还有
分迁永阳、尤溪、候官、泰宁、沙县、三明及江苏省,而且侨居马来西亚捞越等地。
(二) 闽清宝溪郑氏支系
明洪武三年(1370年),郑道仔投军,奉调福建福州左卫右所,入伍为百户,兵部封一
正车,定居福城洪塘。明弘治十一年(1498午),郑炳由洪塘迁宝溪。其后裔子孙分迁梅
城、水口,湾口、白樟、白中及邵武,顺昌、南平和江苏省等地。
清郑氏主要分布在这些村落:
坂东、宝溪、仁溪洋、梅城、白樟、湾口、白中、下丰洋、省璜、漈里、庄前、大
墘头、占洋,地藏、寨里厝、岭路,清安、下伡礁、林洞、溪源、上洋、菜埕、下
炉、云渡、扶山、金沙、淳湖、后垅仔
闽清郑氏村落及迁始祖:
(一) 塔庄镇林洞郑姓
明嘉靖年间,郑晶由德化县水口镇淳湖村移迁闽清林峰(今林洞),今传19世,居村20多户,100多人,外迁的有300多人。
(二) 省璜镇漈里郑姓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郑应统由尤溪县十九都胡厝庄迁徙闽清十四都古洋(今省璜镇漈里),其子郑一玉、一余移迁闽清十五都贝兰,郑世兴及孙郑尾珠移迁闽清八都洋里庄前。
(三)上莲乡下丰村郑姓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郑满郎为三山总镇,由德化县汤泉上涌村迁闽清十二都石漏村下丰洋(今上莲石漏村),其子郑仙祖移迁下丰洋,郑成祖留居石漏,郑新祖移迁九都和平,令传19世。传至第五世郑应全迁徙闽侯县关源里。其后裔于清末迁徙马来西亚沙捞越定居,今有200多人。
(四) 三溪乡宝溪村郑姓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郑柄由福州洪塘迁闽清宝溪,今传20世,居村500多户,2000多人。还有分迁梅城、水口、湾口、白樟、白中,外迁邵武,顺昌、南平及江苏等地。
(五) 坂东镇仁溪村郑姓
明洪武六年(1373年),郑以成由永泰龟岭迁闽清仁溪洋(今坂东仁溪村),今传23世。分迁梅溪镇清安、扶山,白樟镇云渡、下炉,雄江镇莱埕,三溪乡上洋、溪源、大墘头,后垅子。
(六)塔庄镇高峰村郑姓
明末,郑君养由永泰盘谷迁闽清高峰地状村,今传17世,居村200多户,1000多人。还外迁永泰渔溪、宁德、闽侯、古田黄田等地。
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有48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其中47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特色第二大国。这些由祖辈们用血汗与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不断地让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
中国姓氏日语读法(常见姓氏100+非常见姓氏82+复姓7)注:1李 り ri“1”为编号;“李”为中国汉字;“り”为日语假名;“ri”为日语的罗马输入。 【最常见中国百家姓】1李 り ri2王 おう ou3张 ちょう chou4刘 りゅう
郑 zhèng据《唐书》所记,周宣王(前827—前782)封母弟王子友为郑桓公(今陕西华县一带)。后来,郑建立了郑国(前806-前771),其后代为郑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周厉王子友封郑,后灭于韩,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氏。
选自〔魏晋〕郑道昭《郑文公碑》郑姓源自姬姓,系周厉王少子宣王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之后。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封姬友为京畿郑国(今陕西华县)之侯。周幽王时,姬友任司徒,见王室多故,遂将部族家属、财产连同商人迁至郐、虢两国之间,作为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
自古都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是汉朝时期到隋唐时期的著名士族。在东汉末年的郑氏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名门望族,经历了变迁入唐后,郑姓依然是望族,但后来科举制的实行渐渐衰落了,不过荥阳郑氏还是在所有郑氏中最显赫的一支,那郑氏的起源是怎样的,得
关于福建人的姓氏,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说过很多,今天来说说“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街”这句俗语中最后一个姓氏郑姓。一、郑氏起源 郑姓出自姬姓,黄帝嫡传,周室嫡支。周宣王廿二年(前806年)封其弟姬友为郑(三等诸侯国),封地棫林(今陕西华县
郑姓是中国第二十一位大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当今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93%,总人口大约在1240多万。 得姓始祖郑友,姬姓,郑氏,名友,故又称姬友、郑友,史称郑桓公。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
说起郑这个姓氏,大家都会想到郑成功这位福建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吧,只可惜本文和他关系不是很大,我们现在来说说郑氏。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百家姓》
我国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现在复杂。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汉•班固《白虎通义》﹚。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
郑氏为泉州第8大姓(台湾第12大姓),排名中国百家姓第23位。郑姓溯源郑姓源出于姬姓,系周朝王室之裔。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父友之后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郑姓在福建是排的上名的。郑姓是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宋代年间郑姓是福建六大大姓氏,占总人口数的2.85%,主要居住在福州。那么,郑姓有什么起源,福建郑姓又有什么繁衍史呢?郑姓的渊源郑姓源于姬姓,周宣王封其弟姬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 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 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