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17:55 | 浏览:71
我国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现在复杂。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汉•班固《白虎通义》﹚。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赣州市南康区姓氏文化公园
今天讲的是郑姓氏文化。
郑字释义: 基本字义是中国周代诸侯国郑国国名,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宣王弟郑桓公。郑《说文》:“奠字,古文以为郑字”,凡钟鼎古文皆借奠为郑字。其本义是设置祭祀。甲骨文中奠字的形状是案几上放一把酒壶,祭奉神灵。
姓氏来源有四: 郑氏的起源比较单纯,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后代以国为氏,称郑氏。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将同父异母小弟姬友(谥号为桓公)封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桓公于公元前773年把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郐国与东虢之间,史称“虢郐寄孥”。其子郑武公攻灭郐国和东虢,建立新的郑国,都荥阳、新郑。郑国至郑幽公时,被韩国所灭。
得姓始祖:郑桓公
始 祖 地:河南荥阳
郡望堂号: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洛阳郡,战国时置县,南北朝时置郡,治所在洛阳。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郑姓有博经堂、陇西堂、荥阳堂、安远堂等。
历史名人: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候》等书共百万余言,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
郑和(1371年~1433年),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著名航海家、外交家。
郑成功(1624年~1662年),名森,表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东宁王朝的开国君王。郑成功原为中国南明政权的大将军,因蒙南明绍宗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民族英雄,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
郑氏名人故事一则: 郑板桥吟诗戏君子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隐居乡里,过起了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潜心钻研诗词绘画安贫度日。陪伴在身边的不过一只黄狗和一盆兰草而已。郑板桥清明处世的态度一直被世人传颂。说一则“郑板桥吟诗赶小偷,郑板桥妙诗退小偷”的故事给你听。
有那么一天晚上,天冷月黑,风雨交加,而郑板桥此时刚写完文章躺在床上,辗转不眠,忽然听见屋中有悉悉嗦嗦的轻微声息。郑板桥家中并没有其他人。原来,有一小偷认为做过官的一定家中藏有金银,便打起他的主意,趁着细雨,悄悄地潜进他家中。郑板桥发现小偷进了家门,即投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厉声恫吓,而是翻身面向床里,梦呓般地随口念出两句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听到一惊,知道自己已被发现了,当即伏下身子不动,过了好久揣摸着郑板桥睡着了,便猫身往前移动,谁知此时郑板桥翻了一个身又念出两句:“腹中诗文有几卷,枕下金银无半文。”
毫无疑问郑板桥已经发现了他,并且在告诉他,家中有墨有笔,金银却是无有,让小偷快退出,另谋他门,小偷借着月光环顾四周,空空如也,并无财物入眼,心想,不偷也罢。正要退出家门,郑板桥又念出两句:“出门莫惊黄尾犬”,果见一大黄犬伏在门口,犬视眈眈,吓得小偷赶紧准备逾墙而走,慌忙中又听得郑板桥说: “越墙勿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一盆兰花,赶忙避开,一跃而下。小偷这才真正知道了郑板桥的为人,不但没有捉拿自己,反而且告诉自己退路,以免被狗咬打坏兰花盆,惊扰乡邻,逮住要吃官司,蹑手蹑脚地离开了郑家院子,又闻郑板桥又高吟咏“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小偷听罢,深感惭愧与感激,从此再也没有来骚扰过郑板桥。你会不会为郑板桥的镇定从容与诙谐幽默的风趣所倾倒呢?点个赞呗!
谢谢您的欣赏!欢迎点评,手留余香。
请君接看下篇连载《姓氏文化之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