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44:04 | 浏览:703
郑姓的来源很简单,也来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我们知道,很多姓的第一世祖是有封国的,往往这个姓也就是他们祖先的封国名。郑国也不例外,郑姓就来自于第一代郑国国君一一郑桓公。郑国贵族的后人中有人在汉代当过大司农,这一支的后代迁到了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 。晋朝曾在开封一带设置了一个叫荥阳的郡,从那时起,天下郑姓都说自己出自荥阳。不信的话,姓郑的朋友可以回去问问家里老辈。因此,一般认为 ,郑姓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中部一带。
第二个来源:改姓。 有些姓不好听,比如姓苟的、姓朱的。还有姓钱的, 也不太好听一一你好不容易当上个科长,人家喊你钱(前)科长,你到底 是现任的,还是过去的,对不对?但是郑这个姓就非常好,所以有很多人会改姓郑。最有名的改姓郑的是谁?郑和。郑和本来姓马,名三保,回族人,信仰 伊斯兰教,因为军功赫赫,被明成祖 朱棣御赐姓郑。这是中国 海洋梦的一个骄做。明成祖的时候,郑和就已经率领船队远航到了非洲,多了不起。 要知道,当时的地理大发现还没开始呢,西方的环球航行也没影呢,中国的郑和就已经几次下西洋。今天在马来西亚等地,还有很多郑和出行留下的遗迹,比如“三保井”、“三保寺”、“三保山”,这些地名无不和郑和有关。
第三个来源:出自少数民族。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战国时因被朝鲜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
春秋时,郑姓主要在中原地区活动;战国时候,郑姓开始进入四川、山西、 山东、河北;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时,大批的郑姓先民定居在闽东和闽南,郑姓的活动中心从荥阳这一中原地区开始移到东南沿海。
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莆田的郑姓得到了大发展,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郑姓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郑姓开基祖先。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一位。
郑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姓氏。近几年兴起了国学热,国学的一个重要部 分便是经学一一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在历史上,专门研究经学 的学者当中有两位非常著名的郑姓之人ー一郑众和郑玄,合称“二郑”。这两位比较起来,郑玄的名气更大,他生活在东汉时期,一生精力都耗费在经学研究上。他注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记》、《论语》、《孝经》、《尚书)等等,在当时可算作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郑玄不但在兵荒马乱的东汉享有盛名,一直到今天,也备受后人的敬仰。郑姓有个堂号“博经堂”,说的就是郑玄。或许有人会说,我这支郑姓,不是博经堂之后,是安远堂之后。安远堂是谁呢?是汉宣帝时候的郑吉。郑吉曾经在西域一带打败了车师,被皇帝提拔为司马,又受封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这两位郑姓的也是一文一武一一文的博经堂,武的安远堂。
明末清初,出了郑成功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在这就不多说了。我们要说的是一个郑姓文化人一一南宋史学家郑樵。郑樵是兴化军莆田人ー一由此可见,他这一支已经到东南沿海了。郑樵一生不应科举,却著作等身,一部《通志》奠定了他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氏族略》就是讲姓氏和家族的,里面收录了2255个姓。对于郑姓,郑樵就专门研究过,他将郑姓的起源分为32门,总论13篇。为了研究清楚郑姓的起源,他前前后后研究了2000多个姓,比如起源于姬姓、起源于妫姓、起源于姚姓,或者因为地名而得姓,或者因为官职而得姓。
由此可见,郑姓也是一个人オ辈出的姓氏。现在郑姓在我们的中华姓氏当中排名第21位,也是个大姓,人口有11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0.9%,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中原已经不是郑姓的主要聚居地了。现在郑姓人口最多的是哪个省呢?你想不到的:广东省。广东郑姓的人数占了郑姓总人口的12%,有100多万。
李姓,中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开始,李姓英才辈出。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关于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文:高天晨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李姓的来源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
目前,中国的第一大姓氏为“李”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四。据统计,全球姓李的人达到一亿以上,在世界范围内李姓家族也是最庞大的。若让所有姓李的人都站在一起,他们能够环绕地球一周半!李姓不仅是现如今的最大姓氏,在古代,李姓也是一个大姓。今天为大
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李姓总人口大约在9340多万,如果加上海外华裔李姓,总人数超过一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李的名义李、理古时通用。古时法官的名称,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古时的李氏族当以官名为原始
大唐朝有位酒仙诗人叫李白,大宋有位婉约词人李清照,南唐还有位不务正业的词皇帝李煜,被世人尊为诗词界的三杰。咱们先说李煜,公元961年,李煜他爹李璟驾崩,因几个哥哥死得死病的病,身为老六的他登基继位。李煜与其它几个哥们不一样,他善诗文、工书画
李姓是个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如今的人口总量排名第二(仅次于王姓)。无论历史还是现在,李姓都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其姓来源广泛。一、官职为姓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有一个曾孙叫陶。因为陶的封地在皋,历史上称他为皋陶。皋陶与尧、舜、禹,被后人尊为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四十一):李姓101、李秀成:李秀成(1823年—1864年),初名李以文,李寿成,广西梧州市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李秀成出身贫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秀成加入拜上
——感激木子形成的姓氏李氏起源古代东夷族首领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其后代历舜、夏、商三代,世袭此职,于是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孙理征,因直言规劝殷纣王改正错误而遭杀害,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出逃,至豫西的伊候之墟隐藏起来,靠采食树上的
百家姓百家姓历史名人(二十五):李姓33、李勣: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公,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齐名。李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赐姓李。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