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姓氏衍变概略

时间:2023-02-01 14:54:29 | 浏览:39

大埔县的姓氏,源远流长,历史资料记载,大埔人的祖先,都是自北而南,历尽艰难曲折来到大埔,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承传了中原文明传统,发展了民族文化,使大埔很早就成为“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

大埔县的姓氏,源远流长,历史资料记载,大埔人的祖先,都是自北而南,历尽艰难曲折来到大埔,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承传了中原文明传统,发展了民族文化,使大埔很早就成为“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声名远播。

据大埔出土的文物证实,境内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要知道大埔姚氏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必须了解大埔人祖先的南迁历史。大埔人祖先的南迁最主要的有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晋永嘉之后,“五胡乱华”之时。其时“原有汉族,尤其是一般士大夫阶级惨遭杀戮,晋室君臣被迫南迁,中原士族亦沿长江、赣江南下,或由闽越转至岭表,定居于湘、赣、闽、粤、桂各省相接之边区。”这次迁移时间长达100多年。

民国《大埔县志》引《舆地纪胜》文载:“潮州古迹义招县下引《南越志》云:‘义安郡有义招县,昔流人营也,义熙九年立为县’。"又《方舆纪要》载:“义招废县治在今湖寮村。”义招是大埔的古县名,建于413年;流人营中的流人即南迁的中原人。“特置义招一县以为安置,其故城在吾邑之湖寮乡,此为初来时最显著之事实。”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其遗传民族姓氏,亦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存在。在大埔村落中有不少最早人乡的姓氏,或外迁或湮没已不明其去处,不少乡村还因姓氏留下了可以令人回忆的地名,如吴家畲、黎家坪,等等。

第二个时期是在唐僖宗黄巢起义之时。此时,先后有许多河南人成群结队南迁,沿途几经周折,来到闽、粤、赣边山区,即今宁化以及汀州所属八县。据大埔姓氏族谱记载,大埔的张、陈、刘、吴、丘、林、邓、李、何、黄、郭、蓝、杨、罗、廖等姓的祖先,都是分别由各地辗转迁徙至宁化、汀州等地而入迁的。

第三个时期是在南宋特别是宋亡前后。当时有许多北方汉民沿江、浙、闽、赣,流人到广东的梅州、潮州等地。民国《大埔县志》载:“宋代播迁之祖,各族在闽在埔均保有坟墓,而且世系亦历历可考,转迁之迹历世不忘,族谱记载尤极详确。”今调查证实,大埔各姓的祖先,自入埔至今一般已传10多代至20多代,多者30余代。由此推知,多是南宋后期及元明时期迁入。

大埔县对姓氏的调查,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大埔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有303803人,共有姓氏102个。按原排列如下:

丁、卜、孔、王、尤、丘、田、古、池、伊、危、江、朱、余、李、何、吴、巫、汪、沈、杜、周、林、房、卓、官、金、范、姚、胡、段、洪、柳、柯、姜、孙、徐、秦、连、唐、翁、袁、梁、涂、高、侯、张、陈、曹、贵、庄、郭、戚、许、曾、温、游、童、彭、贺、马、傅、杨、邹、邬、詹、葛、叶、管、潘、熊、廖、赵、蒲、蒙、刘、邓、郑、蔡、黎、蒋、滕、钱、赖、卢、鲍、谢、钟、邝、戴、萧、简、阙、韩、魏、蓝、罗、关、饶、苏、严、陈李

姓氏的变化是随着人口的迁移而衍变的。1928 年以后,大埔原有的关、危、姜、侯、陈李姓已不复见。但随着外籍人口的迁入,大埔的姓氏亦不断增加。

一、民国三十二年及抗日战争后期的难民流入大埔。《大埔县志?大事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开始大早,潮汕沦陷区大批难民上涌,大埔各地饥民遍地,饿病死亡者无数。”其时从潮汕流入大埔的难民成群结队,他们或依亲或乞讨流浪大埔各地,有的找到了安居之所。据调查,至今仍留居于大埔的姓氏有:蒙、方、施、伍、陆等姓。

二、解放前或解放后,因经商或打工等原因落籍大埔的姓氏有:薛、濮、成、阮、佘、邢等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工作需要,一批南下大军干部转业到大埔。这一时期入埔的干部有100多人。他们后来大多数成为县、镇(局)、股级干部,不少已提拔或外调离开大埔。在大埔落籍的有:于、姜、云、康、巨、任、祁、程、褚、孟等姓。

四、学校读书毕业,由组织分配人埔工作的干部。这些干部有的娶大埔人为媳妇,有的子女在大埔工作而落籍大埔的姓氏有:汤、诸、宋、刁、幸等姓。

五、六十年代初期,由潮汕属地迁入大埔各地的一批移民。这些移民入埔后多以种菜为业,今已大部分迁回原籍。

六、改革开放后,大埔人娶外籍人为媳妇,使大埔人口的姓氏大大增加。但有的一个姓只有一两个人,散居于城镇或农村。

至2005年底,据县户政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240姓。经过深入调查确认,全县已落籍大埔且已形成族群的共有125姓。这些姓氏是:

丁、卜、刁、马、于、巨、尤、孔、云、邓、王、方、丘、邝、叶、古、冯、田、石、卢、朱、伍、孙、阮、连、成、江、汤、邬、池、伊、庄、邢、许、祁、刘、任、吴、杜、陆、陈、李、宋、沈、麦、何、苏、佘、邹、汪、张、严、余、杨、巫、官、林、金、房、幸、卓、范、孟、郑、罗、周、贺、姚、饶、柳、段、柯、胡、姜、钟、俞、赵、施、洪、高、翁、袁、郭、唐、徐、钱、诸、涂、戚、萧、梁、黄、曹、康、童、葛、温、傅、程、彭、韩、谢、蒋、曾、游、阙、赖、鲍、詹、简、蒙、蓝、褚、渊、蔡、管、熊、廖、黎、滕、潘、存、戴、濮、魏

以上姓氏中的丘姓、萧姓,因邱与丘、肖与萧都是同一姓氏,因此,只作丘姓、萧姓计入。此外,大埔有一个特殊的姓氏,县民政部门收养了一些无名氏的孤儿,均取为“福”姓,为大埔姓氏增加了新的成员。

大埔民间向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时至今日,张姓仍然是大埔人口最多的姓氏。以县统计部门2005年底全县人口总数530950人计算,张姓有47553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96%;其后依次为黄姓7.74%,刘姓7.1%,罗姓5.68%.在240个姓氏中,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有9姓,依次为张、黄、刘、罗、郭、陈、杨、李、丘姓;人口少于2万人多于1万人的有8姓,依次为何、廖、赖、邓、萧、林、余、吳姓。位列前35名的姓氏依次为:谢钟、蓝、饶、郑、房、范、曾、连、蔡、管、邹、江、曹、温、田、梁、卢18姓。以上35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7.74% ;其他205姓的总人口仅占全县人口的12. 26%。

大埔百姓,英贤辈出。他们不分姓氏大小,在大埔这个大家庭里,和睦相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懈努力,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大埔县姓氏录》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为直接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三星电视评测网短视频电商创业网西点蛋糕烘焙网海底捞折扣网贵港新闻头条网波斯猫资讯网女性彩妆品牌北京交友相亲网金牛座星座网桂林旅游网scratch少儿编程萍乡新闻头条网光伏发电资讯网大理石石材网新疆旅游网
百家姓氏起名网-百家姓起名字典、宝宝起名网唯一官网、陈姓起名通典书籍、陈姓孩子取名宝典、百家姓名字大全免费查询、姓氏起名网免费取名陈氏男孩、中华起名网手机版周易、周易缘起名网、中华宝宝起名网、中国名典起名网免费查询、陈姓取名五行缺木、陈姓女孩缺木取名宝典、姓氏大全起名宝典。
百家姓氏起名网 hudongla.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