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14:03:44 | 浏览:2551
喜欢村史和民间故事的老乡,点右上角关注一起探讨
十五里园镇简介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15公里。金堤北侧。辖53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有汉、回、壮、满等族,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镇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寿张县六区辖地。1964年为阳谷县十五里园区,1971年为十五里园公社。1984年建立乡政府。1988年改为镇。
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为淤土。地下水源丰富。陶城埠干渠贯穿本镇南界,其西北一公里有仰韶文化遗址皇姑冢(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清乾隆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伦故里。阳(谷)张(秋)公路从镇北境通过。
十五里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系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与张桥自然村同为一村委会。北靠东汪,南邻张桥,西与刘大雪接壤,东与谢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有一集市,古历二、七、四、九逢集。
据(张氏碑文)。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鹄崔村迁此定居。善种蔬菜,良园数亩,且西距寿张镇,东距张秋镇十五里,为交通要道,故命村名为十五里园。
张桥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里许。南邻后王,北靠十五里园,西与闫楼接壤,东与孟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口十五里园村委会。
相传,此地原为十五里园村张姓一片良田,土地肥沃,庄稼葱郁。每逢收割之际,派人来此看护,后在此安家。逐渐形成聚落,因村旁有一水沟影响往来,连在沟上建一木桥,村以桥名,故名张桥。
狮子阁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星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范样镇苑井,南邻前曾。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范海镇张八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生活渐富,遂建一楼阁,阁前刻一石狮子,取名狮子阁,以为村名。
前曾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狮子阁。南邻大碓臼,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马楼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元朝曾姓建村,曾姓原在元朝翰林院为官,在此定居后。命村名为曾村。解放后区划变更,曾村划入狮子阁,并同为一行政村。因处狮子阁以南。习称前曾。1960年后。二村行政区划分开,仍沿称前曾。
大碓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北靠范海镇高庙。南邻玄庄,西与北吕接壤,东与前曾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永乐年间。王姓兄弟三人迁居此地,分别建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每人带一件制面工具。老大带堆硾臼窑,老二带碾子,老三带石磨。老大在此立村。以硾臼命村名为大碓臼。
马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与张庄自然村共为一个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张八。南邻十里井。西与大硾臼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元朝末年,马姓在朝为官,定居此处,建一楼房居住,故命村名为马楼,后因触犯国法,弃楼逃跑。明初,任、杨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落户。因马家楼犹存,仍沿用马楼村名。
张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5 公里。与马楼共为一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叠路头村,南望胜利村。西靠马楼。东与张秋镇张盘炉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张庄。
北吕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闫楼镇高庙,南邻石庄。西与闫楼镇前双庙苏接壤,东与大硾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此村明朝前为吕姓所建,因村西有一特大白杨树,故名白杨树吕庄,后有潘兴迁居。明初洪武年间,吕、张、苏等姓相继迁此落户,大白杨树死后,改名吕庄。因本乡南边亦有一吕庄,为示区别更名为北吕。
东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里许。北靠崔大丰,南邻谢庄,西与西汪接壤,东与龙王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汪氏族谱)。汪姓乃合成公之后,其夫人夜梦白兔。生子有纹在手曰汪,后世为鲁上大夫。食颖川号汪侯。子孙以汪为姓。元朝延祐七年(1320 年)汪姓七十二世迁居张秋,命村名为汪家庄。明后期人口增多。于八十世时,迁此分居两处,以方位称为东汪、西汪。此村居东,称东汪。明隆庆四年(1570年). 吕姓迁入此地。仍沿称东汪。
陈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 公里。北靠吴楼,南邻杨武龙。西与贾庄接壤,东与东八里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民国三十三年修(陈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此处为张秋至寿张的交通要道。为方便来往客商食宿。陈姓于此开一客店,四方乡里皆称为陈家店。后约定成俗,称村名为陈店。
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北靠崔大丰。南邻龙王庙,西与东汪接壤。东与贾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程氏族谱〉,程氏祖居青州府寿光县,明洪武二年(1369 年)奉旨迁往兖州汶上县,后又迁现粱山县黑虎庙程庄,再迁今址,仍用老家之名称程庄。
贾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龙王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清乾隆年间修(贾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 年). 贾姓奉旨由北京东南园来山东寿张居官。后辞官定居此地,以姓命村名贾庄。
八里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靠陈店,南邻张秋镇大李海,西与陈店接壤,东与张秋镇窟窿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李姓出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张秋西部,张秋紧靠运河,时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船只来往不绝。名闻遐迤。该村东距张秋镇八里,故名八里庄。
龙王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贾庄。南邻杨武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村原碑文记载,村西有座古庙,称龙王庙,系唐朝所建。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龙王庙附近定居,村以庙名。称龙王庙。
皇姑冢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北靠赵洼。南邻王坑,西与四棚镇辛庄接壤,东与王天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分张街、叶街两个村委会。村东有皇姑坟为仰韶文化遗址。1978年定为地级文物。并立碑标示。
诙村原名万花集。相传,隋唐之际,此处原是一片森林,人烟稀少,秦王李世民征战遇疾,途经此处。被一少妇营救,并认其幼女为义女。后李世民称帝,来接少妇母女进京,幼女却已病故,遂以臭姑之仪厚葬于此,人称量姑冢。后沿称为村名。
叶街
该村委会,230 户 . 988 人。
张衡
该村委会。450 户。1900 人。
西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1公里。北靠赵庄,南邻十五里园,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汪家庄以方位分为东汪、西汪。此村居西。称西汪。
火炮王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靠王天绪,南邻刘大雪。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西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四年(1371 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王庄。清初。此村有一人名王振杰,是擀炮能手,四方都称他为擀炮王,日久叫成了村名,后来有人认为擀炮不好,遂易村名为火炮王。
谢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东汪,南邻孟堤口,西与西汪接壤。东与李社头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景寒元年(1450 年)谢姓从本县四棚镇孙谢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谢庄。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 王姓从梁山县黄河崖迁此落户。曾改名为谢王庄。新中国建立后,又复称谢庄。
李社头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北靠程庄。南邻孟堤口,西与谢庄接壤。东与杨武龙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清初,李姓在此定居后,为祈福免祸。特成立了烧香社去泰安进香,四邻乡里都称他为李社头,日久淹为村名。清末洪秀全起义,该村聚众对抗义军,被义军杀死,居民为防再被杀。改村名为李社头,意为社散而不抗了。后又复称李社头。
杨武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二公里。北靠龙王庙。南邻王堤口,西与李社头接壤。东与张秋镇田堤口相连。。
清未杨武龙、杨文龙西人迁此定居,遂以人名命村名为杨武龙。
郭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西距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 公里。与杨武龙为一个聚落。因郭姓建村故名郭庄。
刘大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靠火炮王。南邻闫楼,西与王坑接壤。东与十五里园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闫楼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平时爱穿大靴子。世人称他刘大靴。日久成为村名,后讹为刘大雪。
闫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刘大雪,南邻党后王,西与王坑接壤。东与张桥相连,聚落呈正方形。属刘大雪村委会。。
明末,闫姓由本县闫胡同迁此定居。因当地周围有一圈朽松针灌木丛,即取村名格针寨,后居民认为此名不雅,1950 年遂易村名为闫楼。
王坑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北靠皇姑冢,南邻闫庄,西与枣棵李接壤。东与刘大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王氏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此处紧靠皇姑冢,筑坟时挖了一个大坑。王姓在坑旁建村,遂取村名为王坑。
枣棵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北靠皇姑冢张街。南邻朱万一,西与寿张镇赵梦俭接壤。东与王坑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李庄,因附近亦有李庄,为避免重名,便以此处枣树多的特点,易村名为枣棵李。
王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3.5 公里。北靠杨武龙,南边金堤。西与盂堤口接壤。东与张秋镇杨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王氏族谱〉。王子璧于明洪武七年(1384 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定居。因村靠近金堤路口。故取村名王堤口。
朱万一
位子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1。北靠枣棵李。南邻寿张镇八里庙陈街。西与寿张镇赵梦俭接壤,东与闫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朱化龙、朱万一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朱化龙年长,以人名命村名为朱化龙,朱化龙去世后。又更村名为朱万一。
孟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5 公里。北靠李社头。南连金堤。西与张堤口接壤。东与王堤口毗邻。与张堤口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聚落呈正方形。
据(孟氏族谱). 元末明初。孟姓由邹县迁此定居,后业大丁众,住宅增多,形成聚落,因靠近金堤口,故取村名为盂堤口 。
张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 .5 公里。北靠孟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贾垓接壤。东与盂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属孟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村靠金堤口,故取村名为张堤口。
闫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 公里。北靠王坑,南隔陶城埠干渠与肖店相望,西与朱万一接壤,东与闫楼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闫氏族谱). 明末清初。闫姓由东北密阳县迁入阳谷十八里处。现闫楼镇闫胡同村定居,后闫氏三世祖又迁此立舍,定村名为闫庄。
后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闫楼。南连党店,西与肖店接壤。东与张桥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和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共建家园。随着人口日增。聚落逐渐连夜一起。前姓党,后姓王,合称党后羊。后又定村名为后王庄。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 后王庄王伧率农民大众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统治。1957年5月1日 ,寿张县人民政府府在村内立王伦故里纪念碑褒扬。
党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后壬=王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当时此地是寿张至张秋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为便于来往行人食宿,遂开一店,人称党家店,后习为村名。简称党店。
肖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后王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肖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务农兼管旅店,俗称肖家店,日久成为村名,简称肖店。
贾垓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张堤口,南连金堤,西与田庄接壤,东与张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贾姓一族由山西洪洞迁来,另一族由山东胶东往来,两族携手建村。并建起一个较大的垓子门。遂以此命村名为贾垓。
葛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党店。南连陈堤口。西与八里庙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圆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葛姓从山西洪洞迁此立村,继有师、仝、徐、曹、解等姓迁居,后诸姓迁走或无嗣,只剩葛姓,因村处金堤口附近,遂易村名为葛堤口。
田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党店,南邻徐那里。西与葛堤口接壤。东与贾垓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田氏家谱),明初,田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村以姓名。故称田庄。不久在村东南建一座寺庙,名为祠胜寺。村名又称寺子田。后复改称田庄。
八里庙郑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5 公里。北靠寿张镇陈街,南连河南省台前县何庄。西与吕街接壤,东与葛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当时此处有座庙,顶上有八龙瓦。故称村名为八龙庙。又因西南距寿张县城八里。故改称八里庙,日久人多分成几条街,此街因由郑姓居住。命村名为人里庙郑街。
陈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葛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葛堤口村接壤。东与徐那里毗邻,聚落呈长方形。与徐庄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迁人此地,在金堤旁定居。以姓和堤口命村名为陈堤口。
徐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田庄,南连金堤,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属陈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故取名为徐庄。
刘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靠金堤。南连金堤河,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金堤河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未,刘姓由今台前县孙口乡刘桥迁此择宅建舍。此地荒土岭南有敦大水坑,俗称海子,送命村名为刘海。
玄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北靠大碓臼。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石庄接壤。东与马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玄、刘、左姓从济南青州府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低洼,左姓人多,命村名为左洼。明末,刘姓人口增多,又易村名为刘庄。后玄姓人丁兴旺。再更村名为玄庄。
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北吕。南连陆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玄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石氏家谱)。明初永乐年间。石姓由山西平阴府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山村名石庄。
杨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阳(谷)张(秋)公路,南连李寺亭,西与闫楼乡郑杜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杨氏族谱),明崇镇五年(1632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落户于现村南的寇营西北角。后杨姓人口增多,生活殷实,遂在村西盖了一处寺院,并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庙会,赶庙会者渐多,习称杨家庙,遂更寇营村名为杨庙。
胜利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北靠张庄。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马楼接壤,东与张秋镇西沙崮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1960 年5 月,根据上级逐步移迁滞洪区群众的精神,将王道口、龙王庙二村部分村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新村。后因县内有多处新村。为示区别。更村名为胜利村。
朱坊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陆庄,南邻杨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荣庄相连。聚落呈梯形。
相传,此处明朝时称孟洼。因盂姓建村得名。明永乐七年(1409 年),朱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不久。来往客商习称朱家坊子,后为村名。解放后简称朱坊。
陆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与朱坊为一个村委会。
据〈陆氏族谱〉。陆氏受姓于齐,先是居住南方,地属吴郡,后因北上仕进,遂散落于此定居。经几十代繁衍,聚落逐渐扩大,因本村全部姓陆。故山村名陆庄。
十里井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靠阳(谷) 张(秋)公路,南邻关庄。西与龙庄隔公路相望, 东与范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明前此处有一寺院。掸师长老是当朝皇叔,禁令寺院方圆十里的村民不能修井,吃水只能向寺院汲取,借井横行乡里。一清官将此事奏明皇上,皇上说“罢了”,其意不让上奏。清官故意将“罢”领会成”耙”字,用耙把皇叔耙死,为民除一大害。明洪武初年,山西移民定居在寺的附近,方园十里仅此一井,故定村名为十里井。乡民不忘此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曾重修十里井,并立砖纪念。
李寺亭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杨庙。南邻赵洼,西与赵洼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明前此村称李家洼。因李氏在洼地建村得名。据<王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王、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本村出了一个叫李寺亭的人。忠诚老实。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致使全村居民户户和睦,人人团结,他去世后。村民为表纪念,以他的名字定村名为李寺亭。
荣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与玄庄相望,南邻姬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十里井相连,娶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荣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村以姓名,故名荣庄。
范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与马楼相望。南邻孙庄,西与十里井接壤。东与常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范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为范庄。
赵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李寺亭,南邻皇姑冢,西与闫楼镇张庄接壤,东与李寺亭相连。聚落呈三角形,
据(赵氏族谱),明永乐三年(1405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涝常年积水,故以地势和姓命村名赵洼。
孙关
孙关包括常庄、孙庄、关庄三个自然村,总称孙关村委会。
常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北靠范庄。南邻孙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镇花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孙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关庄。西与官庄接壤,东与关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孙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孙庄。
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牛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关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关庄。
四合村
四合村由姬庄、杨庄、官庄、吕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共为一个村委会,故名四合村。
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1965年修(杨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建村,以姓取村名为杨庄。
姬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杨庄接壤,东与官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姬姓乃太古黄帝之后裔,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姬姓祖先战国时居住河南省滑县,后迁居江苏省沛县,由沛县再迁今址,村以姓名,故名姬庄。
官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姬庄接壤,东与罗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地,村以姓名。故名官庄。。
吕庄
位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姬庄,南邻小营葛。西与,杨庄接壤东与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吕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吕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取村名为吕庄。
罗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 5 公里。北靠官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官庄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末崇祯年间,罗姓由今闫楼镇罗海村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罗庄。
牛吴村
牛吴村由牛庄、吴楼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故名牛吴村。
牛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关庄,南邻贾庄,西与罗庄接壤,东与吴楼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牛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牛庄。因和吴楼同属一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吴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陈店。西与牛庄接壤,东与张秋镇相连。聚落形状不规则。
明初洪武年间,吴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家境逐渐殷实。兄弟三人各盖一土楼,取村名吴家楼,后简称吴楼。因和牛庄同属一个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崔大丰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罗庄,南邻东汪,西与小营葛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崔氏族谱)记载。明万历二年(1574 年), 吕、夏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吕夏庄。清康熙元年(1662 年),崔姓世隆号大丰,从东阿县大林崔庄迁此落户。后夏姓无嗣。吕姓人丁亦不旺。崔姓遂以人名更吕夏庄为崔大丰。
小营葛
位于阳谷县城东郊。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吕庄,南邻王天绪,西与赵洼接壤,东与崔大丰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为加强战备,派一营兵在此驻防,头领姓肖,人们习称此处为肖营,后约定俗成,遂为地名。明初洪武年间,葛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在肖营地名下加一葛字,取村名肖营葛。后讹为小营葛。
王天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小营葛,南邻赵庄。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委会包括赵庄自然村。
据1892 年修(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王姓从汶上县迁此定居。因人品高尚,忠厚老实,乡里皆称王老实,故定村名王实在。后国王天绪,发扬祖宗美信。办事公道,肋人为乐,德高望重。誉满乡里。村民遂命村名王实在为王天绪。
赵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王天绪。南邻西汪,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王天绪为一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赵庄。
本书来源史书和互联网,文中数据均以当时为准!
整理不易,望老乡们多多传阅指正!谢谢!
聊城的老乡们看完记得关注我哦! 更多精彩等着你
配图柿子园乡驻地在柿子园村西,乡以柿子园冠名,乡驻地位于县城南30 公里处。乡下设5 个管区,辖33 个行政村。民国时期,朝城县下设6 个区,后调为5 个区,柿子园区是其三区之一镇。1950 年柿子园属朝城县一区。1956 年,柿子园划归范
老乡们点右上角关注 聊城村村通,感谢! 鱼丘湖街道办事处鱼丘湖位于著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城区,面积1060亩,平均水深3.5米,与双海湖、大张水库、南王水库有河相连,为唐朝初年掘土筑城而成,是中国江北县级最大的城市内陆湖,
喜欢村史和民间故事的老乡,点右上角关注一起探讨十五里园镇简介位于阳谷县城东南15公里。金堤北侧。辖53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有汉、回、壮、满等族,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镇以驻地村得名。1949年为寿张县六区辖地。1964年为阳谷县十五里园区
2月19日,齐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在清河公馆开展防诈骗宣传时,听说有位聊城来的风水大师,算得特别准,求签者络绎不绝。民警到物业了解情况:这位大师租房居住,登记姓名、身份证号、居住地不真实,此中必有妖。民警登门拜访,几次都无人应答。据了解,
近日,燕塔广场及其他公共场所出现大量快手直播人员,通过粗俗表演吸引众多群众聚集观看,网上粉丝人数急剧增长,影响恶劣。聊城多部门整治直播乱象!01聊城多部门联合整治广场低俗直播乱象3月11日、12日连续两天,莘县县委网信办、县文明办、县综合行
聊城齐鲁网8月22号讯(临清台 刘霜)生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民俗文化,自古以来,人们对生肖论命一直深信不疑。俗语说“十羊九不全”,导致很多人对于羊年生子耿耿于怀。由于明年就是羊年,记者调查发现,受传统属相观念、生二胎等各种因素影响,临清市
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聊城市东昌宾馆共征集意见建议48条,合并汇总48条,办理48条,办结42条,办结率87.5%。按照聊城市解放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要求,对标对表山东大厦和南郊宾馆,促进政务接待水平、酒店管理在全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具体落实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焦鑫鑫 王珂 马舒畅2月20日,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口腔科诊室内,口腔科王珂副主任医师在王霞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顺利给一名有牙科恐惧症的青年男子孟某,微创拔除一颗困扰其多年的智齿。手术完成后,因全程微创、无痛,患者匆忙离开
中华文化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国有48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其中47处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中。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特色第二大国。这些由祖辈们用血汗与智慧创造出的文化奇迹,不断地让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在姓氏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标示自己的家族和身份?德国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其实就是
中国姓氏日语读法(常见姓氏100+非常见姓氏82+复姓7)注:1李 り ri“1”为编号;“李”为中国汉字;“り”为日语假名;“ri”为日语的罗马输入。 【最常见中国百家姓】1李 り ri2王 おう ou3张 ちょう chou4刘 りゅう
王姓,从百家姓的人口,仅次于李之后,位于第二位,无论是《百家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还是俗话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王姓都位列前茅。可郁闷的是,尽管他们这个光辉的姓氏,可以介绍出数不胜数的各界出类拔萃的名人来,如王昭君、王羲之、王献之、王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
黄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的形状是像斧头那样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叫做钺(yuè)。喜欢看中国古代战争片的人,应该对这种武器不陌生。使用斧头和钺的方法,是砍和劈为主。中世纪的北欧海盗,喜欢用斧头上战场,威力很大。在中国,正规军队貌似很少用
导语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