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19:43:14 | 浏览:5223
[广东姓氏]每日一讲
2000年兴宁市主要姓氏及人口分布
《兴宁市志》第九节 姓氏
境内各姓多聚族而居,有逾千以至万人以上者。为联系族谊,纪念祖先,不少姓氏建有祠堂,地点多集中于兴城内。每岁冬至日,各姓人氏齐集祠堂举行合族祭祀,祭礼庄严肃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封建宗族观念已逐渐淡薄。
根据1992年版《兴宁县志》记载,1985年共有姓氏130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因婚姻、务工、经商等迁入境内落户者逐渐增多。根据2000年末公安户籍人口112.08万人统计,境内姓氏增至449姓。
万人以上的25姓:
刘12.8万人;陈11万人;罗9.1万人;黄6.71万人;曾6.6万人;李6万人;张5.3万人;何4.5万人;钟4.1万人;王3.5万人;廖2.82万人;杨2.6万人;吴2.4万人;彭2.06万人;朱1.73万人;袁1.71万人;谢1.61万人;赖1.59万人;石1.37万人;林1.29万人;叶1.23万人;丘1.18万人;温1.16万人;潘1.16万人;肖1.12万人。
千以上万人以下的43姓:
余9927人;练9624人;蓝7570人;周7539人;邓7289人;刁6866人;巫6837人;范6529人;薛5555人;黎5463人;邹4911人;幸4248人;高4205人;古4128人;胡3811人;郭3759人;饶3703人;伍3428人;卢3246人;凌3245人;郑3157人;孙3126人;龚3042人;邬2598人;毛2312人;蔡2260人;邱2236人;江2122人;欧阳1980人;戴1977人;许1928人;梁1859人;冯1737人;马1724人;游1526人;傅1393人;宋1374人;曹1341人;蒋1177人;韩、熊各1139人;沙1091人;魏1009人。
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38姓:
丁932人;苏889人;汪847人;董810人;徐761人;沈735人;童696人;吕644人;骆618人;秦592人;唐577人;翁572人;谭529人;杜511人;康466人;庄436人;夏429人;田411人;成399人;赵370人;申324人;付316人;严284人;管273人;柯231人;雷219人;姚191人;华187人;易172人;池171人;洪168人;方162人;梅156人;万136人;阮135人;韦134人;危109人;莫104人。
十人以上百人以下的91姓:
陆99人;程91人;萧93人;覃86人;侯85人;卓81人;邝78人;龙77人;邢76人;甘72人;汤69人;包68人;卜61人;孔、文各58人;利56人;揭53人;贺51人;涂49人;颜47人;尹45人;简、姜各43人;向39人;缪38人;殷36人;麦35人;施34人;邵33人;史、房、章各32人;段31人;任、柳、聂各30人;潭29人;庞28人;陶27人;白26人;詹、鄞各25人;尧、扬、阳各24人;金、贾各23人;农、福、樊各22人;关、蒙各21人;于、官各20人;左、吉、候、倪、钱、铙各19人;崔18人;顾、舒、阙各17人;兰、祝、盘、符各16人;岑、连各15人;戎、冼、孟、葛各14人;俞、鲁、翟、薜各13人;代、宁、艾、蒲各12人;乐、占、纪、辛、谌、窦、裴各11人;劳、武氏10人。
十人以下的252姓:
贝、全、闫、佘、容、盛6姓各9人;
安、谷、屈、卿、柴、喻6姓各8人;
区、玉、城、席、诸、霍6姓各7人;
仇、匡、明、郝、桂、耿、常、戚、植、焦10姓各6人;
尤、冉、皮、毕、齐、迟、昊、晏、庾、湛、鄢、檀12姓各5人;
牛、车、权、芦、季、尚、拮、相、班、商、寇、阎、雪、滕、燕15姓各4人;
司、闪、乔、米、时、闵、单、奉、岳、苗、郎、封、柏、茍、费、原、栾、隋、鹿、粟、楚、虞、褚、谬、零、靖、鲍、臧、操、禤、藩31姓各3人;
巴、父、甲、伊、祁、羊、羽、况、冷、别、杏、狄、冼、居、旺、宣、绕、荣、项、宾、浦、谈、宿、巢、敕、眭、银、隆、隗、麻、税、辜、释、楼、解、寨、鲜、瘳、穆、篮40姓各2人;
义、乡、凡、卫、大、丰、乌、云、五、勾、卞、斗、月、牙、主、令、处、布、帅、平、母、汉、边、亚、亦、仲、伦、光、决、列、后、在、师、曲、朴、牟、竹、色、衣、闭、阴、阵、佐、佗、克、应、攸、旷、良、芳、这、间、阿、侬、具、剂、国、宗、岩、招、拥、昌、构、欣、沾、苑、郏、修、冒、南、宫、彦、昝、春、查、玲、皇、胥、茹、荆、荘、贵、郗、党、涔、祥、荷、莦、兽、望、淮、菜、菲、逯、鄂、鸿、厦、强、景、智、番、筒、翚、超、颉、塘、廉、甄、粱、蒯、路、漆、蔺、谯、锺、線、蕉、褥、冀、衡、褶、濮、糜、藏、赢、瞿126姓各1人。
历史上,客家人有过5次大迁徙,从公元317年至1867年后,历时1550多年。第一次始于东晋(即公元317年至879年,历时562年),受五胡乱华影响,由中原(黄河流域、河南等地)迁至长江中下游,以至江西中部。第二次始于唐末(即880年至1126年,历时246年),受黄巢事变影响,由上述地区迁至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和广东东北边境。第三次始于宋高宗南渡(即1127年至1644年,历时517年),受金人南下及元朝建立之影响,由赣中、赣南、福建西南部地区向粤东一带转移。第四次、第五次属客家定居地外迁。第四次(1645年至1867年),受清朝建立之影响,外迁至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第五次自清同治年间(即1867年后),受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事件影响,分迁至广东南部及海南岛。
《兴宁县志》
兴宁的客家人,大部分在第三次大迁徙或以后迁入,最早迁入的时间在北宋真宗和仁宗年间(1023年前后)。兴宁客家先民,大部分先居于江西,在唐末至五代间由江西入福建,宋以后入广东,辗转迁入兴宁;也有直接由江西迁入广东的。兴宁现在的人口中,除汉族外,还有壮、苗、蒙古、回、瑶等少数民族,人数不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大多数是建国后随军政干部调动迁入的。
【姓氏】
据新编《兴宁县志》记载,1985年兴宁有130姓,其中百人以下的37姓,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31姓,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39姓,万人以上的大姓23姓:刘、陈、罗、曾、李、黄、张、何、钟、王、廖、杨、吴、彭、袁、朱、赖、谢、丘、林、石、潘、肖。
【人口】
建县之初,兴宁地旷人稀。宋熙宁三年(1070年,即建县740年后),兴宁约有6000户。1071年分地置长乐县(今五华)后,兴宁有4000户。宋末战乱,人口大减。入元后,由于元朝统治者残暴,元末仅存1697户。
明初,由于战乱,兴宁“烟汲殆尽,仅存户二十余,编二图附于长乐县令兼宰之”。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知县夏则中上疏朝廷减免官田租税,招携流亡人口。此后,福建、江西客人相继迁入,短期内人口大增。1391年,全县有722户2626口。明末崇祯五年(1632年),全县有赋役1890户。崇祯八年(1635年),全县烟户通查,结果有1.63万户。
入清后,本县社会文化、农工商业有较大发展,人口增加较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令增丁不增丁口税,以励生育。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全县有26.23万丁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人口增至37万余人。
民国时期,本县人口时增时减。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有45.2046万人。
1949年5月18日兴宁解放后,外流人员纷纷返回,至年末全县有48.4574万人。以后,人口不断增加。1985年94.3990万人,2013年末118.99万人。
第一节 概 况
兴宁现有人口中计共130姓,其中有10多姓是解放后迁入的。现按姓氏笔划为序开列于后:
丁、刁、万、马、王、韦、毛、方、邓、孔、古、石、叶、卢、田、丘、白、冯、吉、成、邢、朱、乔、邬、伍、华、危、刘、许、江、庄、池、孙、阮、牟、李、杨、巫、杜、严、苏、吴、何、余、邹、沙、汪、沈、宋、陈、陆、邵、张、林、欧阳、幸、范、罗、易、卓、周、金、郑、郎、房、练、胡、赵、柯、柳、项、钟、饶、侯、俞、姜、浓、骆、姚、袁、萧、夏、秦、徐、殷、钱、翁、凌、唐、高、涂、郭、陶、黄、龚、曹、梅、盛、崔、梁、康、章、彭、蒋、董、葛、韩、覃、揭、傅、曾、谢、童、游、温、蓝、鄞、赖、简、窦、蔡、管、谭、廖、熊、黎、潘、薛、戴、魏。
现有130姓中,人数不足百人的有37姓,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31姓,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39姓,万人以上的23姓。各姓多聚族而居,有逾千以至万人以上者。为联系族谊,纪念祖先,明清时期以至民国初年各姓竞相建造祠堂,地点多集中于县城内。有的一姓多间,“陈七、罗八、李十三”,可见大姓祠堂之多。据解放前统计全县城乡各姓祠堂不下百间。每岁冬至日,各姓人氏齐集祠堂举行合族祭祀,祭礼庄严肃穆。各姓柯堂均有堂号,多取自昔时郡望(古代郡中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如刘姓之彭城堂,陈姓之颍川堂;也有为纪念其远祖官爵或盛德的,如王姓之三槐堂、杨姓之四知堂等。
发布时间:2018-06-22
序号名 称原 址现 址备 注
1赖氏宗祠东 街改建楼房住宅
2彭氏宗祠东 街同 上
3陈氏宗祠东 街东街办事处1926年兴宁总工会设此。时事日报社迁此。
4刘氏宗祠东 街山歌剧团1949年11月至1952年兴宁文工团设此。
5毛氏宗祠东 街永红饭店
6蓝氏宗祠东 街永红饭店
7李氏宗祠东城脚改建楼房抗战时期,该祠左片横屋。
8廖氏宗祠东城脚改建楼房民国时敦和当地址
9林氏宗祠东城脚长春井巷口居民住宅
10罗氏宗祠东北城脚居民住宅植基小学校址,夜光报设此
11淇水张公祠东北城脚大巷里巷口居民住宅祠内一井,水冠全城
12陈氏宗祠东南城脚城镇一小民国初女校校址
13刘氏宗祠东南城脚城镇一小立范小学校址,天下报设此
14王氏宗祠东南城脚城镇一小晋明小学校址
15许氏宗祠东南城脚居民住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职工学校校址
16何氏宗祠时辰牌巷教育局宿舍国民革命军(学生军)第一次东征破兴宁守军林虎部队后曾驻此
17罗氏宗祠时辰牌巷居民住宅
18黄氏宗祠南街汪屋巷城镇棉一厂第四车间国民革命党(学生军)第一次东征破兴宁守军林虎部队后曾驻此
19周家祠时辰牌巷周屋隔壁居民住宅
20欧阳宗祠南街居民住宅
21邬氏宗祠南 街居民住宅
22文正刘公祠南 街居民住宅
23钟氏宗祠南 街纱线厂
24李氏宗祠南 街纱线厂体名分校设此
25幸氏宗祠南 街纱线厂
26凤亭陈公祠南 街居民住宅
27刁氏宗祠南 街南星商店
28山峤罗公祠南 街居民住宅
29沙氏宗祠南 街居民住宅
30薰亭刘公祠南街学前兴民中学新楼范围
31楚汀郑公祠南街学前同 上民国时期时事日报社曾设此,后迁东街陈祠
32张氏宗祠府馆前中山中路粮站体名小学校址
33张氏宗祠上南街居民住宅体名小学分校设此
34罗氏宗祠府馆前中山中路粮站岭东日报社设上
35黎氏宗祠府馆前农业局
36刘氏宗祠府馆前法院范围一部分
37潘氏宗祠司前街转黄泥塘路口城镇粮所仓库1925年农民协会设此,1927年婚姻革命同志会设此
38陈氏宗祠黄泥塘附近(水关口)城镇粮所仓库
39吴氏宗祠同 上同 上
40何氏宗祠同 上同 上城南小学校址
41罗氏宗祠同 上同 上兴宁电灯公司(电火局)设此
42练氏宗祠老 街政 协
43陈氏宗祠老 街政 协
44信义王公祠老街王屋巷工商联右片
45何氏宗祠老 街改建楼房住宅
46彭氏宗祠老 街居民住宅
47朱氏宗祠老 街居民住宅
48陈氏宗祠老 街伞厂后端即资政第,民国时邮电局设此
49伍氏宗祠老 街城镇卫生院
50杨氏宗祠老 街城镇卫生院
51李氏宗祠老 街镇委会宿舍德孚当
52尚义陈公祠大新街居民住宅
53陈氏宗祠大新街民国时邮电局曾设此
54袁氏宗祠大新街工商行政管理局后端
55黄氏宗祠大新街交通局后端
56张氏宗祠大新街靠傅屋
57钟氏宗祠后 街文化馆炳章和胡曦私塾曾设此
58肖氏宗祠后 街税局左片民国初年瑜薇女校设此
59何氏宗祠后 街
60罗氏宗祠天后街二幼部分睦仁当遗址
61范氏宗祠天后街居民住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工人医院设此
62陈氏宗祠天后街居民住宅世昌当
63廖氏宗祠西南城脚改建楼房住宅
64郭氏宗祠西南城脚居民住宅廖家祠左片
65罗氏宗祠西北城脚制药厂
66黎氏宗祠西北城脚制药厂
67余氏宗祠西北城脚二幼部分民国时警察大队设此
68黄氏宗祠西北城脚居民住宅
69温氏宗祠西北城脚被服二厂
70潘氏宗祠北 街城镇五小1927年,青年改造社设此
71邓氏宗祠北 街新村楼房
72陈氏宗祠北 街居民住宅
73卢氏宗祠北 街粮食局职工宿舍
74李氏宗祠北街大巷里第三染织厂织布车间食堂兴民小学曾设此
75钟氏宗祠北街大巷里第三染织厂织布车间
76探花罗公祠北街大巷里同 上瑜薇女校第一次迁仓巷口,第二次迁此,最后迁东城脚陈氏宗祠
77孙氏宗祠北 街城镇塑料厂抗战时宁声日报社址
78曾氏宗祠容光巷一 幼
79李氏宗祠容光巷居民住宅民国时电报局曾设此
80陈氏宗祠衙 背纺织厂义正小学曾设此
81蓝氏宗祠衙 背纺织厂义正小学对面
82林氏宗祠衙 背制药厂
83石氏宗祠衙 背制药厂
84李氏宗祠衙 背新村楼房
85罗祠门第罗祠门第巷总工会内球场
86凌氏宗祠梯云里公安局
87谢氏宗祠义仓巷公安局兴华日报社址设此
88郑氏宗祠义仓巷公安局
89饶氏宗祠府馆前中山中路同善社曾设此
90何氏宗祠后 街中山西路1925年兴宁总工会设此
91五郎曾公祠容光巷一幼部分国民党军委水陆交通检查站曾设此
为联系族谊,纪念祖先,不少姓氏建有祠堂,地点多集中于兴城内。[广东姓氏]每日一讲2000年兴宁市主要姓氏及人口分布《兴宁市志》第九节 姓氏境内各姓多聚族而居,有逾千以至万人以上者。每岁冬至日,各姓人氏齐集祠堂举行合族祭祀,祭礼庄严肃穆。
兴宁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于11月19日上午在兴宁市会展中心胜利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兴宁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政府领导班子,以及兴宁市监察委员会主任、兴宁市人民法院院长、兴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梅州市
11月26日,兴宁市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任职暨市人武部领导班子调整命令大会在会展中心召开。梅州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陈煜昌出席会议并讲话。兴宁市委书记宋才华兼任兴宁市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陈定鼎任兴宁市人武部部长。
4月21日,兴宁市工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市会展中心召开。市委书记宋才华、梅州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刘仁忠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兴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洪国华,兴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强,兴宁市政协主席陈日新出席,兴宁市委副书记袁勇华主持。
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关于公布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省级特优区”)名单,2021年省级特优区共计104个,遍及广东省18个地市,品类多达10余种。梅州市共有11个优势区入选,兴宁市兴宁鸽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梅州兴宁市围绕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力促产业转型升级“日新月异。”这是生活在兴宁这座城市以及外出返乡的人的共同感受。其一期工程酒文化产业。9月25日上午,位于兴宁市永和镇与径南镇之间的广东明珠养生山城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记者从这两份公示获悉,今年秋季起,规划设立兴宁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兴宁市第三中学改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旨在进一步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日前,兴宁市向社会发出《关于兴宁市第一中学复办初中的公示》和《关于兴宁市第三中学改制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公示》。
1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兴宁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梅州市委常委、兴宁市委书记余其豹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建设“工贸新城·智慧兴宁”,打造梅州副中心城市,是兴宁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我们必须坚定目
兴宁市,由广东省梅州市代管县级市之一,兴宁这里商业和交通业比较发达,有着“小南京之称”,这也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在外打拼的同胞多达50多万人,2019年兴宁市完成经济总量约183亿元,常住人口约99万人。
兴宁市委书记宋才华代表中共兴宁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奋进生态之路 全面开启兴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报告。报告提出,综合考虑当前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接下来五年兴宁的主。2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兴宁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兴宁,广东省辖县级市。兴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兴宁以前就叫兴宁,快1700年历史了,没改过名,最初的区域包含兴宁五华全部及龙川紫金一部分。兴宁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历来比较发达,县城曾被誉为“小南京”,外地则有“无兴不成市”之说。
9月1日,兴宁市2022年下半年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训练开训动员大会在兴宁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举行。来自该市各个镇街的200余名预定新兵集合在此,开展为期约两个星期的役前训练和集中管理教育。开训动员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举行。兴宁市委常委、市人武部
兴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伟忠、市纪委副书记陈远辉、市人大城工委主任罗建新、市委组织部换届风气督导组到会指导。9月26日至28日,兴宁市合水镇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来自全镇各条战线的68名人大代表、21名列席代表参加会议。
全文如下:2022年兴宁市引进优秀青年教育人才公告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人才结构,打造群众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7月1日,梅州兴宁市发布《2022年兴宁市引进优秀青年教育人才公告》,计划引进23名优秀青年教育人才。
近日,兴宁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赋能乡村振兴“复耕一亩地”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永和镇蓝排村举行。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为贯彻落实兴宁市关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工作部署,兴宁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积极响应号召,发动广大会员参与认耕复耕。